导言:近一段时期,已经有多个省区市陆续公布了各自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摘录。其中,“双碳”成为多地2022年工作的重头戏之一。而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表述中,“有序推进”成为高频词汇。
具体而言,与能源环境服务有关的内容如下所示: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努力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生态环境质量、能源、水资源等指标按国家要求落实。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节约优先,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大力开展节能全民行动,稳步推进碳中和行动。不松劲、不懈怠,持之以恒深化“一微克”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推动出台节水条例,深入开展“清管行动”,完成第三轮城乡水环境治理。优化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连通性和安全性,确保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圆满收官。 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jihua/zfgzbg/202201/t20220113_2589854.html
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布局发展一批智能终端产品和机场、建筑、能源等场景应用。
全面发力“五型经济”。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领域高端服务业,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业务创新,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快闵行燃机、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促进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布局发展一批智能终端产品和机场、建筑、能源等场景应用。
全面发力“五型经济”。大力发展金融、航运等领域高端服务业,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支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跨境金融等业务创新,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加快闵行燃机、海上风电等项目建设,新增光伏装机30万千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500项,推动50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新增50家绿色制造企业。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00万平方米。新投放3000辆新能源公交车,全面完成内河泊位岸电标准化改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第二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流动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开工建设白龙港三期污水厂、合流污水一期复线、48座雨水调蓄池,建成竹园-石洞口、白龙港-海滨连通管。加快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建设,整治河道140公里,建成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试点,加强建筑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启动建设7座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深入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聚焦“智慧+”“创新+”“绿色+”,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广阳湾实验室,探索打造零碳示范产业园,培育零碳工厂、智慧交通、智慧建造等应用场景。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丰富智能化应用场景,构建“8611”一体化场景建设体系,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展示中心。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化“云长制”改革,持续加大5G规模组网建设力度,提速建设中科曙光、华为、京东等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规划布局空间互联网,建成投用西部数据交易中心。
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多渠道能源网,畅通北煤入渝通道,启动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推进三峡电、川电、疆电入渝,提升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开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内部挖潜,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城市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深入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打好蓝天保卫战,聚焦臭氧污染和细颗粒物协同控制,强化工业废气、交通污染、扬尘和露天焚烧等领域管控,加强区域联防联治。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强化建设用地、农用地等土壤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强化锰污染综合整治。健全问题发现机制,常态长效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
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用地结构。落实“三线一单”制度,严格“两高”项目准入要求,统筹做好能耗“双控”和能源保供。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和城市公共照明节能改造,建设绿色建筑产业园,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新型材料,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完善“长江绿融通”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拓展“碳惠通”平台功能,培育优化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统筹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推动川渝共建区域性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深入推进“厂网河”一体化改革,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布局的要求,聚焦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5%左右。 推动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加快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动数字人民币、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等试点落户。建设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推动高耗低效企业转型升级,力争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8%。
大力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狠抓百个千亿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启动700万千瓦清洁火电、10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开工建设,新增风光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强化能源运行调度,确保能源安全保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巩固提升环境质量。深入推进清新空气行动,确保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低于每立方米26微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高于92%。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省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4%以上。加强土壤污染治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加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强化“核”“带”“区”主体功能。加快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步伐,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各市壮大县域、镇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清洁能源、绿色矿业等,积极发展农产品种养和深加工、乡村旅游经济,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加快完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进惠州太平岭核电、陆丰核电、廉江核电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梅州二期、肇庆浪江、汕尾陆河等抽水蓄能项目,加快数字电网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推进天然气调峰发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粤西第二输电通道等电网项目建设,推进藏东南至大湾区特高压直流等工程前期工作,完善电力市场交易长效机制。加强LNG接收及储气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优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战略物资储备体系。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加强工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提升数据中心、新型通信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发展新能源交通运输和内河清洁航运,推进煤改气、油改气,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创建行动,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水环境治理攻坚,强化重点流域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深化非法洗砂洗泥专项治理,新建城市污水管网1500公里,确保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开展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推进“美丽海湾”保护建设。全面提升空气质量,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抓好臭氧污染治理。加快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源头管控,加强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建设“无废城市”。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科学论证、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特别是城镇燃气管道,以及市政、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领域智慧化改造。切实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保证电力充足供应。抓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和抗风险水平,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化工、钢铁、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培育壮大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编制发布产业热力图,引导企业择木而栖,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步伐。以落实“双碳”任务为引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平稳有序落实“双碳”目标,防止“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降耗减排,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加快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提高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生活领域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高品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全民共建共享生态绿色家园。持续抓好长江大保护。积极推动国家警示片新披露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纵深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着力解决“重化围江”等问题。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加大幸福河湖、美丽海湾建设力度,实施新一轮太湖、洪泽湖治理工程,加快太湖生态岛建设,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抓好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让江苏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部省共建试点省为契机,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