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未来双碳人才该如何培养?

首页 新闻资讯 教育部发文,未来双碳人才该如何培养?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聚焦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从教育体系、科研平台、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发力,构建了一整套科学、严密的人才培养方案。


2021年7月15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高等院校施行校内双碳行动提供了可行的、有效的举措。


本次《方案》可以说是《行动计划》的升级普适版,重点关注社会层面。


促进绿色低碳理念的社会普及


《方案》提到要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宣传,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积极作用,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积极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于此同时,《方案》关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力图打造社会双碳终身教育体系。


实现碳中和涉及政府、企业及个人行为,需要开展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的行动。


作为《方案》的第一条,我国将重点放在了碳中和理念的推广与普及,力图营造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塑造公众低碳生活的思想意识,从而为实现碳中和、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加大双碳紧缺人才培养规模


《方案》重点关注双碳紧缺人才,包括储能和氢能领域人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以及碳金融和碳交易相关人才。


计划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深化产学协同,加快培养专门人才等一系列的方式,打造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措施包括:


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


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赋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


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支持相关高校与国内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业的大中型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化产学合作,针对企业人才需求,联合制定培养方案,探索各具特色本专科生、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等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启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试点项目。针对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在国内有条件的综合高校和行业高校中,加快建设一批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培育项目,启动一批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鼓励高校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实施机制灵活的碳中和人才政策,加大精准引进力度,完善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形成规模合理、梯次配置的师资体系。


加大碳达峰碳中和领域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基于碳达峰碳中和人才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分析,分领域协同共建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实训项目等,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重点打造高水平双碳大平台


《方案》提到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构建双碳相关平台。


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组建一批重点攻关团队,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推动高校参与或组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高等学校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科研平台,加强气候变化成因及影响、生态系统碳汇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


加大科研投入,集中攻关双碳重难点问题,培养高水平的双碳科研人才。


与此同时《方案》推动打造产教融合平台,促进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完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运行机制,针对关键重大领域,加大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支持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鼓励高校联合企业,根据行业产业特色,加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组建一批区域或者行业高校和企业联盟,适时联合相关国家组建跨国联盟,推动标准共用、技术共享、人员互通。


拓展国际化“双碳”视野


欧美碳中和起步比中国早,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非常完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国相关专业亟需提升国际化视野,强化国际交流能力,加快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


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高校积极吸引海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前沿技术、储能与氢能、碳经济与政策研究等优秀人才,汇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碳中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同时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鼓励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碳中和领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科技创新和智库咨询等合作项目,深化双边、多边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创新合作,培养积极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


总的来说,《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将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进行结合,系统地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才培养的路径与举措,为双碳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双碳人才培养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与壮大。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2020年9月中国向全球宣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排放权交易作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其价值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全国统一碳市场也加速推进,并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在发电行业率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


首批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相关安排,“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也将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的全球最大碳市场将在中国建成。


碳排放权因为其稀缺性而形成一定的市场价格,具有一定的财产属性,在碳约束时代,逐渐成为企业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后又一新型资产类型——碳资产。对重点排放单位来说,碳资产管理得当,可以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并增加盈利,管理不当,则可能造成碳资产流失,增加运营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对投资机构来说,碳市场已然成为资本博弈的新领域,各类碳金融产品和工具不断探索创新。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一批了解碳市场相关政策、掌握碳排放核算核查技术和碳市场交易规则的碳排放管理人才对控排主体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意义重大,也将对投资机构参与碳市场产生重要加持作用。鉴于此,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委托,北京绿色交易所联合中国碳排放交易网组织开展碳资产管理培训课程。


一、培训特色


“碳资产管理”培训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全程指导和监督。完成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学员将获得国家人社部颁发的“碳资产管理”培训证书,学员可登录国家人社部官方网站查询证书信息。此外,还将获得“碳排放管理人员培训结业证书”,该证书由北京绿色交易所颁发、认可并备案,持证人员可获得北京绿色交易所相关信息资讯和业务咨询等服务,并获得碳交易岗位优先推荐的机会。


★培训证书★

划重点

双证书

173    2022-05-11 16:05:42